我在心理治療圈的右外野界外區
細說冒險治療
2023-12-06
作者:徐堅璽心理師
這是我三年前寫的一篇文章,介紹自己來到花蓮後的工作型態,當時已有成立治療所的念頭,如今冒險心靈心理治療所已經展開,雖然現在的業務還沒像文章裡寫的浪漫,但有一天會實現的。
詩人楊牧的故鄉在花蓮,他在<葉珊散文集>裡的自序,以右外野手的浪漫描述自己當年的創作心境(因為一般棒球以右打者居多,若非刻意練習,業餘的右打者很難推打到右外野,所以右外野手常常可以一個人看著天空發呆)。現在,我也在花蓮進入第九個年頭,借用楊牧的比喻,目前的我彷彿也在心理治療圈的右外野,甚至是右外野的界外區。現在我主要的身份是花蓮豐濱鄉高山森林基地的共同創辦人兼課程總監,但也斜槓了一些人生,在台灣各地帶領體驗教育或冒險治療相關課程,從休閒、教育、培訓,一直到療癒。
為了更貼近大山大海的生活,來到花蓮
還沒到花蓮之前,我是一個行動心理師,我行動在大台北的社區與校園裡。更早,我在一所國中擔任輔導老師;而更早,我參與了台北市專業輔導人員進駐校園的實驗方案,進入一所國中擔任學校心理師;甚至更早,在還沒有成為心理師的學生時代,我每年都參與兩三個營隊工作,設計並帶領許多活動;而甚於更早,我自己還記得的一些童年回憶,就是在山裡、在海邊。述說這些其實也在回顧自己過往的軌跡,試圖拼貼我是如何成為一個冒險治療取向的助人工作者。這篇文章篇幅有限,我不細談這些過程,但我喜歡自然與戶外,我磨練了一段活動帶領的時光,我成為心理師,在工作的初期經常接觸兒童與青少年,以及我遇見了體驗教育與冒險治療,似乎這些生活的經歷引導著我來到這裡。
總之,我在八年前毅然決然搬到花蓮,只是為了在自己的日常更接近大山大海,五年前遇到一位布農族的朋友,小馬,在他家族的原住民保留地上,逐漸展開高山森林基地的規劃與運作。雖然基地的營業項目與心理治療無關,然而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仍然影響著我。在這裡,我們結合自然生態與原民文化,設計一系列的森林體驗來促進促進心靈的成長。右外野的界外區,是不是很適合來比喻我的工作場域?
高山森林基地的體驗特色
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高山森林基地如何執行跟心靈成長連結的森林體驗。我們有一個體驗項目「找老鷹」,學員來到這裡會先聆聽部落的故事,這是一支從中央山脈遷移到海岸山脈的布農族,他們的遷移史成為這個體驗的底蘊脈絡,然後我會帶領他們吟唱一首布農族的歌謠,講述歌謠的內涵以及布農族如何透過聲音表達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吟唱也帶他們進入這個關係。接著我帶領他們攀爬一顆大樹,這棵大樹曾經是大冠鷲的家,也是這個體驗叫做找老鷹的主因,當然老鷹不一定在,我們真正尋找的是老鷹的隱喻。在爬樹的過程,我會觀察他們的呼吸、動作,以及從言談舉止當中吐露的內在狀態,有人過於匆忙,我提醒他們看看山海摸摸樹,放慢自己的步調;有人用力不恰當,我提醒他們覺察自己的動作,然後做一些修正;有人感到害怕,我邀請他貼近自己的感受,多跟害怕相處一下;有人會出現過度的自我否定(哎呀!我爬不上去),我提醒他這也許只是想法,還不是事實。最後,我們會分享一些今天的體驗心得,讓他們帶回一些美好的感受或特別的領悟回家。
目前經歷的挑戰
目前遇到的挑戰其實滿多的,但大致可分成外在的挑戰與內在的挑戰。外在最大的挑戰大概是經營管理這門功課,以往自己一個人工作,想的就是把專業做好,靠著口碑,好像就會不斷有人來找我。但是一個基地的運作不僅如此,要管理場地,要研發商品,要行銷宣傳,要財務管理,要建立團隊,要培育人才,要打理公共關係等等,加上基地所在位置偏遠,我們面對的市場考驗相對嚴峻,老實說,這幾年我學習最多的應該就是商業經營之類的知識。
內在的挑戰則是跟自己的斜槓人生有關,常常覺得自己腦袋裝了太多太雜的東西,隨時隨地要切換頻道、轉換思考,就像今年暑假,我服務的對象年齡從兒童到老年,對象的屬性有一般旅人、在學學生、家庭、弱勢族群、企業團體、政府組織,我處理的議題有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導療癒,我的工作地點有室內也有室外,有時在樹上,有時在山上,有時在騎單車。常常變化雖然是一種樂趣,但有時候也會出現吃不消的感覺,這時候也就考驗自己,能不能把自己常用來引導別人的心理學專業,也好好用在自己的身上。
我的冒險治療夢想
我經營高山森林基地的初衷是發展冒險治療,至今仍沒有改變。冒險治療應用的深度,從比較初淺的休閒遊憩到教育成長,然後逐漸深入成為輔助療法,甚至是主要治療。若從產業的角度來思考,休閒遊憩、教育學習、輔助療法與主要治療這四個層次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先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休閒遊憩,才會支持冒險式教育學習的發展,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冒險式的教育學習,才會支持冒險輔助療法的發展,以及最後支持主要治療的發展,因此,我現在經營高山森林基地就是一個打底的工作,希望先把休閒遊憩與教育學習建立起來。
如果順利,我預計再過一兩年要開設冒險治療取向的心理治療所(註1),我想我會善用花蓮豐濱跟台東長濱這兩個地方作為我的療癒場域,因為這幾年在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的努力下,這兩個地方逐漸發展成結合在地體驗與旅行的雙濱生活區。我這個浪漫的心理治療界右外野界外區的板凳選手,設想我的工作方式像是這樣:個案來到我的治療所(希望是依著山又傍著海的治療所),先從簡單的談話與活動衡鑑他的狀態,然後為他計劃一連串的療癒體驗,也許是跟著部落工藝師學習編織,也許是到海邊跟著漁人去捕魚,也許是騎著單車漫遊田野,或者去爬一棵大樹,在樹上待個兩小時。我要運用這些體驗做為處方,在他歷經冒險歸來,評估他的改變,再給予進一步的處遇建議。這個做法過於浪漫嗎?是的,我也知道還有許多法令上的限制與醫界的質疑,以及需要累積更多實證研究來支持這個做法。但我是有信心的,目前綠色照護(green care)正在蓬勃發展,除了冒險治療,還有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與森林療法等等,已經累積不少證據來支持這些療法的效益,社會大眾也越來越認識這些療法,相信被醫療體系接受也是指日可待。
註:冒險心靈心理治療所於2023年11月成立。